賽馬規則如何保障馬匹福利?深入解析國際標準與臺灣實踐
賽馬運動在全球擁有悠久的歷史,從英國的皇家賽馬到香港的國際賽事,這項運動不僅是競技比賽,更牽涉龐大的經濟利益與文化傳承。然而,隨著動物權益意識抬頭,「如何保障參賽馬匹福利」已成為賽馬產業必須正面回應的核心議題。本文將深入探討國際賽馬組織制定的福利標準、臺灣現行規範,以及從訓練到退役的全方位保障措施,帶您了解現代賽馬如何平衡競技與動物保護。
一、國際賽馬福利標準:從IFHA到「賽馬福利與倫理守則」
國際賽馬組織聯盟(IFHA)作為全球賽馬的權威機構,早在2014年便發布《賽馬福利與倫理守則》,明確規範成員國必須遵守的12項核心原則。這些原則不僅影響歐洲、美洲等傳統賽馬大國,也成為亞洲地區(如日本、香港)制定本地規則的基礎。
1. 國際公認的五大福利指標
根據IFHA標準,賽馬福利必須符合以下五個面向:
-
生理健康
:定期獸醫檢查、適當營養與水分補充
-
心理狀態
:避免過度壓力與焦慮行為
-
自然行為
:提供足夠的社交與活動空間
-
傷害預防
:賽道安全設計與防護裝備
-
退役保障
:建立完善的退休馬安置計畫
2. 關鍵禁賽規範
為防止過度競賽導致傷害,國際主要賽馬地區均執行嚴格的出賽頻率限制:
| 地區 | 最短休息天數 | 年度最大出賽次數 |
|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
| 英國 | 14天 | 10場(平地賽) |
| 香港 | 21天 | 8場 |
| 日本 | 16天 | 9場 |
表:國際主要賽馬地區出賽頻率限制比較
二、臺灣賽馬規則中的福利保障措施
臺灣雖然目前沒有職業賽馬場,但在官方認可的馬術競賽與民間活動中,仍參考國際標準制定《動物保護法》相關規範。農委會更於2020年修正「動物運送管理辦法」,明文要求馬匹運輸必須符合:
- 單層運輸且每匹至少3平方公尺空間
- 夏季運輸車廂溫度維持25°C以下
- 連續運輸不得超過8小時
1. 訓練階段的保護機制
臺灣馬術競賽馬匹的日常管理,必須遵守以下規定:
-
專業飼養團隊
:每匹馬需配置至少1名合格練馬師與獸醫
-
科學化訓練監控
:使用心率帶、步態分析系統即時追蹤馬匹狀態
-
強制休息日
:每周至少2天完全不進行高強度訓練
2. 賽事現場的即時保護
在實際比賽中,臺灣採納國際通用的三重防護措施:
1.
賽前檢疫
:由官方獸醫進行72小時前健康檢查,包括血液檢測與肌腱超音波
2.
賽道安全
:跑道硬度需維持在3.0-3.5之間(使用Clegg Impact Tester測量)
3.
終點攔截
:設置緩衝區與應急獸醫團隊,必要時可立即中止比賽
三、爭議與進步:鞭打限制與退役安置
儘管規則日趨完善,部分措施仍存在動物保護團體的質疑。以「鞭打次數」為例,2023年起IFHA雖將每場比賽限制為7次,但動保組織認為應全面禁止。對此,臺灣學界提出折衷方案:
- 改用聲響裝置代替物理鞭打
- 僅允許在最後200公尺內使用
- 違規者處以最高3個月禁賽
至於最受關注的 退役馬安置 問題,臺灣民間已出現創新做法。例如高雄某馬場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,建立「工作馬轉型計畫」,讓退休賽馬接受專業評估後,轉任治療馬或教學用馬。該計畫更首創「終身追蹤系統」,透過晶片記錄每匹馬的後續生活狀況。
四、全球案例借鏡:哪些做法值得臺灣參考?
1. 香港賽馬會的「馬匹福祉評分系統」
香港賽馬會(HKJC)開發的數字化監管平台,通過AI分析每日收集的30項指標(包括步態對稱性、食慾變化等),自動預警潛在健康風險。該系統使香港賽馬的猝死率降至0.02%,遠低於國際平均。
2. 英國的「退休馬領養計劃」
英國賽馬管理局(BHA)要求所有馬主繳納「退休基金」(每場比賽獎金的1.5%),用於補助民間認養家庭。值得關注的是,他們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,包括:
- 領養者必須擁有至少1公頃草地
- 每年2次突擊檢查
- 提供每匹馬每月約300英鎊補助
五、給臺灣賽馬愛好者的三項建議
- 支持透明化監督 :要求主辦單位公開馬匹醫療紀錄與訓練日誌
- 參與志工監測 :民間組織如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」定期招募賽事觀察員
- 理性消費 :優先選擇有「動物福利認證」的相關產品與服務
結語:邁向人馬共好的賽馬文化
從傳統競技到現代化運動,賽馬規則的演變見證了人類對動物權益認知的不斷深化。臺灣雖非賽馬大國,但正可藉此機會吸收國際經驗,建立兼具競技性與倫理性的規範體系。唯有當每匹參賽馬都能享有符合其天性的生活品質,這項流傳千年的運動才能真正展現其文明價值。
「一匹偉大的賽馬不是在衝線時被定義,而是在牠退休後仍被妥善照顧的那一刻。」—— 國際馬術聯盟主席Ingmar De Vos